原文链接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残留病灶专家共识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残留病灶专家共识.pdf
背景
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办的“第18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2021年3月6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此次论坛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为主题,从肺癌MRD 定义、检测以及临床应用三个角度开展相关学术探讨,并最终达成了专家共识。
MRD 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或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其概念自血液肿瘤逐步延伸至实体肿瘤,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有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或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等。目前在肺癌这一癌种中,MRD 研究仍处于前期研究证据的积累当中,不同研究之间关于MRD的定义及研究方法差别较大,研究结论之间难以完全互通,整体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期探索阶段。因此,本次肺癌高峰论坛主题与以往有所不同,重在“展望”,即在肺癌MRD研究热潮即将到来之时,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研究结果及争议点,与会专家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各抒己见的争辩,旨在为今后的肺癌MRD研究制定规范及主体方向,并最后达成了以下五点共识。
本共识的共识级别为:
- 1A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 1B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专家组有小争议;
- 2A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 2B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无统一认识,但争议不大;
- 3级:专家组存在较大争议
共识内容
共识一:非小细胞肺癌MRD概念(共识级别:2A)
- 肺癌分子残留病变,指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肺癌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
- 肺癌分子异常,指在外周血可稳定检测出丰度≥0.02%的ctDNA,包括肺癌驱动基因或其他的Ⅰ/Ⅱ类基因变异
共识二:非小细胞肺癌MRD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共识级别:2B)
- MRD 检测的基本技术,包括肿瘤先验分析(tumor⁃informed assays,个体化定制或NGS panel)和肿瘤未知分析(tumor⁃agnostic assays,NGS panel和多组学技术),目前均处在探索阶段,需要前瞻性研究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
- 基于NGS 的突变检测技术,所选用的多基因panel中必须覆盖患者Ⅰ/Ⅱ类基因变异,基本技术标准是可稳定检测出丰度≥0.02%的ctDNA;
- 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分子检测panel应包括其驱动基因;
- MRD 评估报告中必须包括cfDNA 浓度、ctDNA浓度及所检测基因VAF值;
- 需要建立针对免疫治疗的MRD标准
共识三:可手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共识级别:2A)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MRD阳性提示复发风险高,需进行密切随访管理,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MRD检测;
- 建议基于MRD开展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围术期精准治疗方案;
- 建议分别探索MRD在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两种类型患者中的作用
共识四: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共识级别:2A)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化放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 建议开展基于MRD的化放疗后巩固治疗的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精准的巩固治疗方案。
共识五: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共识级别:2A)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缺乏针对MRD的相关研究;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 建议在完全缓解患者中开展基于MRD的治疗策略研究,尽可能延长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患者能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