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章节习题-05_06

第五章 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

  在此章节中会涉及到许多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比如比率、病例对照组等等,还有一系列的计算公式和方式,考生在考试中要结合案例分析名词和术语说代表的含义,所以这一章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章节,需要考生牢记公式和专业名词。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

  1. 流行病学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流行病学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找出原因、影响或决定因素,流行病学第三阶段的任务是提供措施
  2. 流行病学研究,分为 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和实验性研究
  3.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4. 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5. 描述性研究包括: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等。
  6. 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包括:①属于前瞻性研究;②随机分组;③设立对照组;④有干预措施。如果某种疾病的危险因子分布广泛,不易确定高危人群时,也需要采用社区试验
  7.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8. 为了避免各种偏倚影响临床试验结果,随机同期对照效果最佳. 临床试验是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9.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有:①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是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②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③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调查或信息收集获得的;④若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已发生,是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⑤经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较,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10. 病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因此工作量相对小,所需物力、人力较少,易于进行,出结果快;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作初步评价。但是,由于受回忆偏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对照又较困难,因此结果的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此外,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RR),只能计算比值比(OR)。P104

  11. 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司机会有较高的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未出事故的男司机.

  12. 队列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3. 队列研究的特点有: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故属于前瞻性队列研究;②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暴露与否是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而不是人为给予的;③研究对象根据暴露与否分组,这与实验性研究的随机分型不同;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⑤追踪观察的是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
  14. 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包括:①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由研究开始时是否暴露来决定,研究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②历史性(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现在开始,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③双向性队列研究: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随访至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定结局。
  15. 队列研究的缺点: 队列研究在研究罕见病时,需要大量研究对象,因而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故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16. 现况调查的目的包括: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疾病监测;⑥其他

  17. 计量资料定量测定的结果,通常用专用仪器测量,并有计量单位。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18. 阳性预测值是指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的比例。患病率相同时,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好,临床医生越有理由判断阳性结果为患者。

  19. 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正确诊断指数
  20. 相对危险度(RR)是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率(I0)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相对危险度(RR)无单位,比值范围在0至∞之间。
    • 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 RR<1,表明存在负联系(提示暴露是保护因子);
    • RR>1时,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
  21. 发病率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为动态指标,是一种真正的率。发病率是一个重要和常用的指标,对于传染病以及死亡率极低或不至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映患该病的风险。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22. 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是一种静态指标,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不是一种真正的率。
  23.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24.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25. 死亡率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k
  26. 比值比(OR)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27. 可进行筛检的疾病包括:①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当前对公众危害大的疾病或缺陷,如发病率或死亡率高,易致伤残的疾病;②筛检的疾病应具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③对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疾病结局的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④对被筛检和诊断出来的病例应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28. 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包括:①同金标准诊断方法进行同步盲法比较;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③要有足够的样本量;④诊断界值的确定要合理;⑤不仅评价真实性,也评价可靠性;⑥试验的方法和步骤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9. 筛检的主要用途包括:
    • ①筛检最初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患者,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和改善预后;
    • ②近年来,筛检试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 ③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④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第二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1.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统计设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 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不确定的医学数据
  4. 统计工作推断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它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实际应用最广的内容
  5. 统计工作推断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它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6. 分析资料主要包括:

    • ①用一些统计指标、统计图表等方式表达和描述资料的数量特征和分布规律,不涉及有样本推论总体的问题;
    • ②对样本统计指标作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并结合专业知识解释分析结果,目的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7. 计算统计指标时,各个反应变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 计量资料:亦称数值变量,为定量测量的结果,通常用专用仪器测量,并有计量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等。计量资料有连续性的特点,如身高可以是175cm、175.1cm、175.11cm等:
    • 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是定性观察的结果。有二分类和多分类两种情况。多分类的定性观察结果有两种以上互不包含的属性,如新生儿出生缺陷、某病患者的死亡原因等。这类资料之所以称为计数资料,因为在统计时通常将各种观察结果按属性分类计数,如阳性人数、阴性人数、死于某病的人数等。
    • 等级资料:介于定量测量和定性观察之间的半定性观察结果,通常有两个以上等级,如阴性、阳性、强阳性,治愈、好转、有效、无效等。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又可统称为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它们的区别在于,等级资料虽然也是多分类资料,但各个类别间还存在大小或程度上的差别
  8. 制表的基本要求:

    • 标题:概括说明表的内容,简明扼要,位于表的上方
    • 标目:用以指明表内数字含义,横标目为主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纵标目为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项统计指标
    • 线条:除必须的顶线、底线、标目线以外,应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线条,不使用竖线、斜线
    • 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准确无误,同一指标的数字的小数位应一致,位次对齐
  9. 制作统计图的基本要求有:

    • 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 统计图要有标题,位于图体下方的中央位置;
    • 绘制有坐标轴的图形,纵、横轴要有标目,标注原点、尺度、单位等,纵横轴的比例以5 : 7为宜;
    • 同一张图内比较不同事物时,需用不同颜色或样式的线条区别表示,并附图说明。
  10. 参数是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标准差等。

  11. 标准差是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离散趋势的重要指标,标准差的数值越大,说明观测值的变异度越大,即离散程度越大,此时的数据就会越分散,均数的代表性越差。因此,变量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其标准差也越大。
  12. 变异系数即标准差与均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当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即变异系数来比较。
  13. 几何均数是描述偏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一种重要指标。它尤其适用于描述以下两类资料的集中趋势:①等比资料,如医学上的血清抗体滴度、人口几何增长资料等;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有些正偏态分布的资料,原始数据经过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如正常成人血铅值或某些疾病的潜伏期等。
  14. 中位数具有不受两端特大或特小值影响的特点,当资料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定数值时,算术均数不能计算,而中位数却可以。
  15. 概率是对总体而言,概率指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来表示。随机事件的概率在0与1之间。统计中的许多结论都是带有概率性的。
  16. 频率是对样本而言,频率指一次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样本率。
  17. 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包括:算数均数(简称均数)、中位数及几何均数
  18.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19. 一般常将P≤0.05或P≤0.01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某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5~8% ★★★

  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师在服务受众时需要灌输和渗透的内容,健康管理师在服务中如何能将这种健康管理的概念传播给受众和社会也是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所以这一章节也占有很大比重。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的手段,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3. 行为的改变以知识、信念、健康观的改变为基础,因此首先要使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建立起追求健康的理念,并为此自觉自愿地,而不是勉强地来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4. 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社会动员
  5. 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增强社区的能力、发展个人技能及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6. 社区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描述最准确的是: 全部社区居民
  7. 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了《渥太华宣言》。
  8. 健康相关行为是与健康和/或疾病有关的行为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1.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2. 健康管理师在第1、2阶段,应重点促使人们进行思考,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危害,权衡改变行为的利弊,从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动机
  3. 健康管理师在第3阶段,应促使他们做出决策,尽快开始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4. 健康管理师在第4、5阶段,应改变环境来消除或减少诱惑通过自我强化和学会信任来支持行为改变
  5. 对于成瘾行为来说,在一般行为改变5个阶段外,还须增加的第6个阶段是: 终止阶段
  6.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7. 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是决定人们能否产生行为动机和产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8. 艾滋病的传播是靠体液传播的,携带艾滋病毒的血液、汗液、乳汁、唾液、精液、等。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有三种:1.性传播 2.母婴传播 3.血传播(共用针具)
  9.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是知识(基础)、信念(动力)和行为(目标)的简称。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实质上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10.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自我效能、提示因素及社会人口学因素。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11. 产生和提高自我效能的途径包括: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他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及情感激发
  12.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包括:没有打算阶段、打算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个阶段即终止阶段
  13. 属于危害健康的团体行为是:大吃大喝现象泛滥、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 生产假药的厂家、 厂矿生产过程排放污气污水。 是否及时就诊是个人行为,不属于集体行为。
  14.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包括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
  15. 促进健康行为的基本特征有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有利性等。
  16.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策略和方法有:
    • (1)开发领导,政策倡导;
    • (2)应用竞争机制;
    • (3)利用评价和激励手段;
    • (4)动员广泛参与;
    • (5)利用舆论与规范的力量。

第三节 健康传播

  1. 员工每天上午10点集体做工间操,属于团体,集体行为
  2. 家人之间的影响是最直接,影响最深的,无论是行为还是态度,是好是坏。
  3. 吸烟、酗酒是个体的不良生活行为
  4.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5. 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
    • 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 ②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 ③由于人际传播重点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
    • ④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 ⑤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6. 开场与结束技巧、提问技巧、谈话技巧、反馈技巧、观察技巧、倾听技巧等都是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
  7. 传播材料制作应遵循以下六个程序:①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②制订计划;③形成初稿;④传播材料预试验;⑤材料的生产发放与使用;⑥监测与评价
  8. 制订计划应包括:确定目标人群、材料种类、数量、使用范围、发放渠道、使用方法、预试验与评价方案、经费预算、时间进度等。
  9. 预试验的收集反馈内容包括:了解目标人群是否理解材料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否喜欢材料的表现形式视觉舒适度,以及讯息的易读性实用性可接受性趣味性等。
  10.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 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 ②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
    • ③大众传播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
    • ④大众传播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发,互不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大体确定的;
    • ⑤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很难互换传授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
  11. 针对个体传播的传播材料包括:传单、折页、小册子
  12. 针对群体传播的传播材料包括:宣传栏、招贴画或海报,标语和横幅、DVD
  13. 针对大众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14. 健康管理互动平台的系统构架包括:使用者操作页面、健康档案管理模块、健康风险评估模块、智能化膳食、运动管理数据库、个人健康教育资料库及依从性提醒及互动功能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1. PRECEDE-PROCEED模式是健康教育领域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模式。
    alt text
  2.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为健康教育诊断,根据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如下内容: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及管理与政策诊断
  3. 针对降低5岁以下儿童急性感染死亡率的健康教育一级目标人群是婴幼儿亲属
  4.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三大类: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5. 倾向因素:先于行为,又被称为动因因素或前置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行为动机与意向等,也包括个人技能
  6. 促成因素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行政的重视与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归结为促成因素。
  7. 强化因素又称加强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强化因素可以分为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同伴鼓励、父母的劝告等。

  8. 经过一段时间60%员工做到了戒烟的行为,属于行为目标。

  9. 控烟计划一年后,80%的青少年掌握了三项以上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知识,这属于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
  10. 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评价指对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价,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过程评价着重关注项目是否按计划的数量和质量执行,包括项目计划执行涉及的各个方面。
  11. 环境策略作用对象是影响行为的促成因素,即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
  12. 在健康教育中,效应评价用来评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所采用的指标包括卫生知识均分、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健康信念持有率、行为流行率、行为改变率等。

  13. 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①谁(who)?②说了什么(says 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④对谁(to whom)?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又称5W模式)。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